7 月 28 日香港會計與财務彙報局(簡稱 “會财局”)發布了一份報告,總結了 2024 到 2025 年度(截至今年 3 月底)的審計檢查情況。報告裏說,這一年審計質量整體有不小進步,但有些老問題還是反反複複出現,得再下功夫改進。
會财局的檢查部門主管劉建汝介紹,他們這一年抽了 21 家審計事務所,查了 69 個項目。這裏面,51 個是上市公司的年報審計或者 IPO 相關的,18 個涉及公衆利益。最能看出變化的是 “審計質量評級” 裏最需要改進的 4 級項目 —— 去年這類項目占了 46%,今年降到了 28%,少了快一半,這算是個好消息。不過,這些 4 級項目普遍還是老毛病:收入确認、應收賬款減值這些地方,拿不出足夠的證據來支撐結論,會計記錄也常有差異。
從不同事務所的表現來看,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和立信德豪做得最好。按規模分的話,每年審計超過 100 單的 A 類和 10 到 100 單的 B 類事務所,進步特别明顯。但那些第一次被檢查的小事務所,尤其是每年審計不到 10 單的 C 類,還有挺大的提升空間。
除了常規檢查,會财局這一年還完成了 16 宗調查,11 宗是關于負責公衆利益實體的審計師,5 宗涉及相關專業人士,其中 14 宗已經交給紀律部門處理了。不管是已經結的案子還是剛開的新調查,都發現了些反複出現的問題:要麽是沒拿到足夠的審計證據,要麽是審計時不夠嚴謹、缺乏懷疑精神,專業判斷也不到位。
報告裏還提到個值得注意的事:2023 和 2024 這兩年,香港上市公司換審計師的比例都超過了 10%,有些公司甚至換了不止一次。更關鍵的是,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更換是從大事務所換成小事務所,主要原因要麽是談不攏審計費,要麽是前任審計師提出的問題沒解決。劉建汝舉了個例子,去年有近兩成的港上市公司換了審計,其中 13 個項目的審計費比往年低,12 個項目被評了需要改進的 3 級或 4 級。還有 8 個案例是因爲換審計師太匆忙,壓縮了審計時間,這可能會影響審計師的獨立性和審計質量。
會财局主席孫德基說,他們做這些檢查和調查,不隻是爲了監管和執法,更重要的是幫這個行業健康發展,讓市場更有信心。有人問起内地公司來香港上市的審計問題,會财局的行政總裁賴翠碧回應說,香港的審計标準是跟國際對齊的,要是發現審計結果差距太大,肯定會按程序啓動調查。
總的來說,審計質量在往好的方向走,但那些反複出現的老問題,還有上市公司頻繁換審計師帶來的風險,都得好好盯着解決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