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披露範圍:
-
主闆上市公司: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按《國際财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》(ISSB 準則)披露氣候相關信息;
-
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成分股:需在 2026 年 1 月前實現強制披露。
-
核心内容:
-
管治:董事會需明确氣候風險管理職責;
-
策略:設定溫室氣體減排目标(如 2030 年碳中和);
-
指标:披露範圍 1-3 的碳排放數據(範圍 3 包括供應鏈排放)。
-
數據基礎薄弱:普華永道調研顯示,2023 财年香港上市公司 ESG 報告中氣候風險管理披露率僅爲 77%,31% 的企業未披露範圍 3 排放數據。某制造業企業因缺乏供應鏈碳排放數據,被迫聘請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,額外支出 15 萬港币。
-
審計成本上升:AI 審計繫統可自動識别稅務風險點,但專業機構鑒證費用上漲 30%,例如某上市公司 ESG 報告鑒證費從 8 萬港币增至 10.4 萬港币。
-
融資影響:彙豐、渣打等銀行已将 ESG 評級納入貸款審批标準,某科技公司因 ESG 評分不足,貸款利率較同行高 0.5%。
-
數據管理體繫:
-
采用「碳足迹管理軟件」(如 SaaS 平台 Enablon),實時追蹤能源消耗、物流排放等數據;
-
與供應商簽訂 ESG 協議,要求其提供碳排放數據,否則終止合作。
-
第三方支持:
-
聘請 ESG 顧問(如普華永道)制定披露策略,費用約 5-10 萬港币;
-
加入「香港綠色金融協會」,獲取行業基準數據及政策解讀。
-
融資優化:發行綠色債券可享受利率優惠,2024 年香港綠色債券平均利率較普通債券低 0.3%,某新能源企業因此節省利息支出 200 萬港币。
香港财庫局計劃 2028 年将 ISSB 準則納入本地法規,要求所有大型公衆責任實體強制披露 ESG 信息。李民斌建議企業:「将 ESG 融入商業模式,例如通過綠色供應鏈降低成本,同時提升品牌價值。」
部分信息來源于 中國新聞網 如有侵權請聯繫管理員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