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 月 28 日香港会计与财务汇报局(简称 “会财局”)发布了一份报告,总结了 2024 到 2025 年度(截至今年 3 月底)的审计检查情况。报告里说,这一年审计质量整体有不小进步,但有些老问题还是反反复复出现,得再下功夫改进。
会财局的检查部门主管刘建汝介绍,他们这一年抽了 21 家审计事务所,查了 69 个项目。这里面,51 个是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或者 IPO 相关的,18 个涉及公众利益。最能看出变化的是 “审计质量评级” 里最需要改进的 4 级项目 —— 去年这类项目占了 46%,今年降到了 28%,少了快一半,这算是个好消息。不过,这些 4 级项目普遍还是老毛病:收入确认、应收账款减值这些地方,拿不出足够的证据来支撑结论,会计记录也常有差异。
从不同事务所的表现来看,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立信德豪做得最好。按规模分的话,每年审计超过 100 单的 A 类和 10 到 100 单的 B 类事务所,进步特别明显。但那些第一次被检查的小事务所,尤其是每年审计不到 10 单的 C 类,还有挺大的提升空间。
除了常规检查,会财局这一年还完成了 16 宗调查,11 宗是关于负责公众利益实体的审计师,5 宗涉及相关专业人士,其中 14 宗已经交给纪律部门处理了。不管是已经结的案子还是刚开的新调查,都发现了些反复出现的问题:要么是没拿到足够的审计证据,要么是审计时不够严谨、缺乏怀疑精神,专业判断也不到位。
报告里还提到个值得注意的事:2023 和 2024 这两年,香港上市公司换审计师的比例都超过了 10%,有些公司甚至换了不止一次。更关键的是,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更换是从大事务所换成小事务所,主要原因要么是谈不拢审计费,要么是前任审计师提出的问题没解决。刘建汝举了个例子,去年有近两成的港上市公司换了审计,其中 13 个项目的审计费比往年低,12 个项目被评了需要改进的 3 级或 4 级。还有 8 个案例是因为换审计师太匆忙,压缩了审计时间,这可能会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。
会财局主席孙德基说,他们做这些检查和调查,不只是为了监管和执法,更重要的是帮这个行业健康发展,让市场更有信心。有人问起内地公司来香港上市的审计问题,会财局的行政总裁赖翠碧回应说,香港的审计标准是跟国际对齐的,要是发现审计结果差距太大,肯定会按程序启动调查。
总的来说,审计质量在往好的方向走,但那些反复出现的老问题,还有上市公司频繁换审计师带来的风险,都得好好盯着解决才行。